李斯治法有错,他作为君王难道就没问题?

    “律法有误就予以修正。”

    李斯赶紧拜谢陛下不追究的恩德。

    嬴云曼这才继续之前的话题:“既然君王不能治罪,若百姓因官员亲属贪酷被迫造反,那儒家又会如何解释这个问题?”

    扶苏茫然。

    他从未想过这种问题,只知道“仁”“孝”是明君之道。

    上为明君,下则自清。

    但真遇上百姓被贪官逼反该如何处置,儒家就跟无法抵御匈奴南下一样,拿不出任何像样的章程。

    等不到扶苏的回答,嬴云曼也不想再浪费时间:

    “儒家会告诉君王,这都是因为作为源头的君王不够仁德,臣民才没有被仁德感化。所以官逼民反是君王的错,君王应该下罪己诏,并且变得更加仁德,以便臣子更加无所忌惮地欺压百姓。”

    嬴阳滋都快不认识“仁德”这个词了。

    但她听懂了,大秦若是以儒治国,那就是官员贪腐百姓造反,然后儒家还要指责君王不够仁德!

    何其荒谬!

    而李斯冷汗直冒。

    公主这段话化用的正是他老师荀子的《君道》:君者,民之原也,原清则流清,原浊则流浊。

    这原本是老师用来劝导君王仁德的话语,被公主这样反推,就变成了儒家愚君的铁证!

    扶苏颓然下拜:“扶苏受教。”

    原来他真的是被儒家愚弄的蠢货。

    三公九卿中也不乏对儒学有好感的官员,此刻也全部心底发寒。

    秦二还真是将荀子的性恶论贯彻到底:不管你说得多么好听,她都以最大的恶意进行反推,一旦推导成立,那就是欺天之罪!

    嬴政不喜儒学,也认为扶苏是被愚弄,但即便是他也没想到儒家敢愚君至此!

    若非天幕指明秦二能剔除儒家愚君的糟粕,这时候咸阳的儒生就该全都被活埋进土里。

    【最大赢家不是墨家和法家吗?小学生总共就三本书:墨家《数学》,法家《法律》,其他各家加起来才凑出的《语文》。】

    张行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啊?

    墨家早就式微,把所有弟子召集起来也才几百人。

    结果秦二将墨家与法家并列?

    只是为何名为“数学”?

    墨家弟子们无法像张行一样纯粹地秉持“兼爱非攻”——若是能做到,他们就不用跟着张行修学,也能当巨子了。

    在看到秦二将墨家列为显学后,已经有不少墨家弟子在心中认可秦二治墨这种说法!

    张行思考“数学”无果,见弟子们的神态就非常忧心。

    当初秦国也重用秦墨,可当大秦一统,就将墨家弃若敝履。

    秦二再启墨家,或许也只是为她的征伐做准备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章台宫还沉浸在秦二“愚君论”带来的影响中,无人在意这三本书。

    但诸子百家大都无法理解。

    儒家刚被迎头泼冷水又转头被秦二拉一把,倒是谦逊不少,即便不满墨家也能接受占据《语文》大半壁江山的结果。

    好歹排第三呢!

    法家……法家不议君王。

    其余各家就真无法接受了,就连最看得开的道家都不理解:

    不是,这墨家凭什么啊?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小学生。

    从后世的用文习惯,张良很容易看出学生指的就是弟子。

    小学生,小弟子?

    启蒙自然是对小孩进行启蒙。

    只是既然有小学生,那会不会还有中学生、大学生?

    【《数学》是纯粹的知识;《法律》是普法;只有《语文》才包含各家学说的治国理念。】

    【比如墨家的兼爱非攻不会体现在《数学》里,但《语文》中有。】

    【法家还是比较特殊的,毕竟科普法律就是依法治国的一种,要说法家才是最大赢家也不是不行。】

    这就对了!

    法家为首,其次为儒,再次为其余各家。

    可墨家的“知识”为何能单独列书?

    诸子百家对曾经显赫过的墨家不缺了解。

    去除明显属于“治国理念”的部分,墨家的“天志”“明鬼”……

    难道秦二也如始皇帝那般相信方士?

    也不对,秦二都把“说不定她哪天就死了”当众说出来,显然也不求长生。

    那最后剩下——

    名义上是守御、但实际上被秦国更多地用在进攻上的连弩车、转射机和藉车。

    所以秦二用攻城机械来为大秦学子……启蒙?

    竟好战至此吗?

    【最大赢家其实是秦二,或者说秦二的华夏论。】

    【百家大议是秦二对匈奴宣战的台阶,但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中,台阶的重要性却远不及其他。】

    【比如华夏论在此刻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。】

    【华夏儿女留爪!坐等楼主更新!】

    若不是逃亡途中找不到竹简与毛笔,张良此时就要以笔刻之。

    早在秦二的驳复周论中,他就已经注意到华夏这个词。

    数百年后,后世人以华夏儿女自称。

    以应“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儿女”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“裔不谋夏,夷不乱华。”

    异族不应该图谋中原的夏族,夷族不应该扰乱华夏的秩序。

    这是孔子所云,但叔孙通阻止弟子们将这句话与秦二的华夏论等同。

    因为史上不少国家都将秦国视为蛮夷。

    楚国更是直言“我蛮夷也”。

    秦二若是认可孔子的观念,岂不是将中原之外的百姓都视为蛮夷,甚至包括秦人?

    就算勉强将秦楚也视为华夏,那百越之地怎么算?

    最重要的是,秦二论“五圣”并未提及孔圣这种思想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大秦三征百越之后设南海郡治,赵佗受郡尉委任为龙川县令,既要防范越人反抗,又要安抚当地民众。

    “郡内的百姓都能看到天幕,郡外的越人却看不到。”

    赵佗此时还没有分地称王的野心,在知道秦二连灭数国后更是想都不敢想。

    比始皇帝还好战的君王,他怎么敢去忤逆?

    ——此时的赵佗并不知道他就是天幕上、闽越降秦后需要韩信驻兵威胁的南越王。

    “这华夏论千万要包含百越之民啊……”

    赵佗只得如此期盼,毕竟一旦秦二将越人看做蛮夷,那安抚越人的难度将立即拔高。

    相反,若秦二待越人同为华夏儿女,他治县的难度就将大大降低。

    免徭役免四赋,越人都将踊跃服役驻守匈奴。

    【在秦二之前,华夏一词专指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民族,秦国其实不怎么搭边。】

    【秦国的地盘是从西戎那里抢来的!】

    【没错,周天子时期,中原各国将秦国视为夷狄之国;楚国距离中原也比较远,攻打其他小国家的时候更是直接自称蛮夷。】

    【秦楚难兄难弟,所以联姻也多,明确记载的就有七次。】

    在项羽疑惑的目光中,项梁默默点头。

    没错,七国中秦楚两国的境遇最为相似。

    位处文化洼地的项羽这才知道,原来在中原各国眼里,楚国和秦国都是夷狄?

    那他以前还想反秦之时要助其他五国复国?

    现在还助什么助。

    我蛮夷也!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嬴政沉下脸。

    若不是“秦二之前”这个词放在最前面,他就该发怒而不只是沉下脸来。

    他焚烧其他列国史记的重要原因就是秦国被视为夷狄,不利于大秦对天下的治理。

    结果烧了也没用。

    后世之人还是知道夷狄之国。

    现在大秦百姓都知道了。

    【华夏一词来源于夏朝之前的华夏部落。】

    【秦二认为夏朝的疆域不及商,商不及周,周不及秦,所以不能以疆域来拟定华夏,否则周天子都得算蛮夷。】

    【没毛病,夏朝就那么一小块地方,位于渭水流域的周部族压根就不在夏朝的范围内,按疆域算周朝王室妥妥的蛮夷。】

    华夏一词来源是华夏部落?

    炎黄两帝或者之后的部落是叫华夏部落吗?

    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?

    通过星火部收集的史书,嬴云曼知道周朝自称夏,分封的诸侯国称为诸夏或诸华。

    华夏这词应该、也许、大概来源于周朝才对。

    ——《挟书律》颁布于去年,再往前的年份搜集各国史书并不困难。

    算了,不管是真历史还是她编的,现在这词的来源就只能是华夏部落。

    嬴政脸色舒展。

    周天子都成蛮夷了,那么周天子分封的各国也全是蛮夷。

    都是蛮夷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楚国以外,其他各国遗留贵族想反驳都不知道怎么反驳。